近日,在服貿會“數創未來高峰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探討數字經濟時代發展新機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接受新京報專訪時表示,要實現城市智能化管理需要從技術突破,試點成功以及政策、資金支持三個層面展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今天,智能化..
摘要:定位導航定時(PNT)發展的重要方向是智能PNT服務。智能PNT服務必須首先感知用戶PNT服務需求, 以及用戶所處的相關環境, 進而實現多源PNT信息智能集成、觀測模型智能優化及多源PNT信息智能融合, 最終實現PNT信息的智能推送。本文從PNT智能感知、智能模型、智能數..
凌晨一點半,辦公室的燈還亮著,一場視頻會議正在召開。金屬框眼鏡下,66歲的林琿一雙眼睛炯炯有神。他和團隊正在繪制“活”的疫情防控動態地圖。
推動新技術、新業態、新發展模式,不斷豐富地理信息數據,完成從陸地到海洋,從水上到水下,從地上到地下的拓展……盡管名義上并非國家新型基礎測繪建設試點,廣東卻從未缺席相關探索。
吳志強院士的履歷與很多我國重大城市規劃工程緊緊聯系在一起:上海浦東聯洋總規劃師,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汶川地震后成都災區重建總體規劃師、北京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工作綜合方案總規劃師……他完成的規劃項目可以說是中國城市規劃信息化發展史上的里程..
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委員名單里,有很多德高望重的院士,他們治學嚴謹、博識敏思,為名詞審定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李德仁院士即是其中一位,他是當年中國很年輕的雙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1994 年)],也是全國科技名詞委..
在今年的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全國代表大會上,我有幸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這是我們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刻,共商推進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大計的一次盛會。
2015年,《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首次明確提出要構建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全面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服務能力,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自主創新事業大有可為。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幕早已掀開。作為全球科技競爭的制高點,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推動科技跨越式發展、實現產業優化升級、贏得全球競爭主動權的關鍵抓手。在我國,人工智能更是上升到國家戰略。
6月8日,李德仁院士在“新型測繪賦能數字化轉型”科技論壇做報告。今天,將報告視頻與PPT分享。
6月8日,陳軍院士在“新型測繪賦能數字化轉型”科技論壇做報告。我們繼續將報告視頻與PPT整理發布分享。
2021年6月23日晚19:00,《星湖大講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教授為1000多名在線聽眾帶來“人工智能賦能時空大數據平臺”學術報告。
近日,由中國測繪學會智慧城市工作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數字孿生應用技術論壇暨“AECORE杯”數字孿生應用大賽頒獎儀式在北京成功舉辦。
近日,上海市測繪院顧建祥副院長在“新型測繪賦能數字化轉型”科技論壇做報告。我們將報告視頻與PPT整理分享。
6月27日,第五屆全國定量遙感學術論壇在武漢開幕,論壇由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和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承辦。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應邀做了題為《論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驅動下的定..
郭華東院士是中國遙感領軍人之一。他與遙感科學事業相伴40余載,始終在這一領域保持前沿研究,70歲以后仍活躍在科研一線,對所熱愛的事業充滿激情和殷切期望。
長江日報訊 在武漢致力于打造“中國航天第三極”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李德仁接受長江日報記者專訪。他表示,發展商業航天產業,武漢有天然優勢,而且武漢已經在某些方面進行了嘗試并獲得成功,武漢有必要將商業航天產業作為..
“數字城市是一個靜態的物理空間,如果將城市中流動的人、車、物和水、電、氣等要素裝進電腦,就可以達到數字孿生的水平。借助北斗系統、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的加持,就可以到達智慧城市的階段!
數字政府和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關系是什么?如何實現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宏偉目標? 本期,我們將分享華為董事、企業BG總裁彭中陽的署名文章《把握城市數字化轉型機遇,共創城市新價值》。
孫和平院士,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0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5年研究生獲得比利時法語天主教魯汶大學獲理學博⼠學位,國際⼤地測量協會會⼠。⻓期從事地球微小形變與動⼒學的z..
4月27日,在以“究竟”為主題的2021百家號鯤鵬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發表了題為《論遙感的社會學應用》的主題演講。
北斗坐標系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大地基準。本文在扼要敘述背景情況之后,首先給出了北斗坐標系原點、尺度、定向的定義和參考橢球的定義和導出常數;其次介紹北斗坐標系的首次實現,這次實現由北斗系統的8個監測站在歷元2010.0的ITRF2014框架下的坐標和速度體現,它們..
我國提出,北斗到2035年前將建設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時空體系。北斗、GPS等衛星定位技術日趨成熟,新型智能手機在室外開闊環境可獲優于0.5米的定位精度。由于GNSS信號無法穿透室內空間,高精度的室內定位技術依然是實現更泛在的北斗室內外無縫導航..
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創新設計、服務能力、精度優勢、運行穩健構成了她強勁后發優勢和發展潛力,為世界同行欽羨,為一帶一路各國接受。北斗-3相對其他4大全球定位系統具有至少5個全球唯一。北斗未來的目標是研究好PNT自然智能,開發出智能PNT人類技..
報告首先從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入手,以獨特的視角,講述地圖的起源、地圖的功能、地圖的歷史文化價值;重溫地圖千年之路,闡述地圖的歷史文化傳承;分析了解當代地圖文化新成就,探討研究在文化興國、文化強國的時代大背景下,如何更深層次的挖掘地圖文化的..
地圖是最古老也是最強大、最持久的地理創新思維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報告重點講述地圖文化、地圖文化的傳承(傳播)、地圖文化的創新發展三個方面,研究地圖文化的特性,解答為什么要推崇地圖文化;分析地圖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方式,提出地圖文化傳播應注..
測繪往何處去,是當前業界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和同行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本報告分析了近年來測繪內外部環境發生了的變化,通過實際案例,討論了新時代測繪工作者應努力履行的雙重使命,即用時空信息助力國家可持續性發展和支撐自然資源“兩統一、一加強”主責主業。..
新冠肺炎大流行和氣候變化等許多其他全球性挑戰,正在加速世界各地對地理空間技術的使用。 數字地圖和GIS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并幫助各地的組織更好地開展工作。 世界各地地理空間專業人士的日益成功,代表著未來的開始。大規模的地理空間變化。這一變化將影響我們..